- 五虎上将vs五子良将vs东吴四英杰
-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反间计的步骤
- 曹魏五子良将,蜀汉五虎将,江东四英杰正史
-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英雄好汉
- 三国志13英杰传徐氏剧情
- 三国中为什么只有蜀封五虎上将,而魏吴都没
- 指挥了火烧连营大破蜀军的东吴都督是谁
- 三国时期,东吴的四大都督,都是什么结局
- 三国陆逊之死
-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
五虎上将vs五子良将vs东吴四英杰
五虎上将VS五子良将VS东吴四杰。当然是五虎上将强于五子良将,五子良将强于东吴四杰。五虎上将明显是第一,看看战绩就可以知道了,关羽打遍五子良将无敌手,张飞当阳桥吓得五子良将不敢动手,张郃屡次摆在张飞手里。赵云长半坡曹军中七进七出,马超和许褚打的不分上下,许褚又是曹操手下单挑第一人,黄忠和关羽打的不分上下,还杀了夏侯渊。五子良将里的张辽八百人大破逍遥津,差点生擒孙权,当时东吴四杰差不多都在军中。正面对上完全不是对手啊。
其他张郃曹仁基本上和张辽水平差不多,只能横向对比了。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反间计的步骤
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一回中,周瑜先发制人,使蒋干始终无法言说劝降一事.接着,周瑜有意显示军士雄壮与粮草充足,并佯醉吟诗言志,使蒋干陷于劝降无望,回曹营后难以交代的惶恐之中.周瑜造成蒋干这种心态后再巧施反间计,...
曹魏五子良将,蜀汉五虎将,江东四英杰正史
曹魏的五子良将指的是外姓中的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于禁五人;蜀汉五虎将指的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江东四英杰指的是周瑜、陆逊、鲁肃、吕蒙四大都督。
陈寿撰写三国志魏书卷十七时,将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于禁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现代人将其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
五子生前最高的官职是: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
这五人中官位最高的是车骑将军张郃,车骑将军是武爵中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的存在地位极其尊崇,但是张郃是在曹睿时期得封的。在曹操时代,曹操的魏王能封的最高的就是四方将军,即前后左右四大将军,这里面前将军张辽明显是排位第一的。
这五人中,乐进去世过早,于禁晚节不保,张郃在后三国时代表现突出曾在街亭大败蜀军深为诸葛亮所忌惮,徐晃参与汉中大战、襄樊之战表现突出。
但是这里面战绩最优异的还是张辽,张辽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镇守合肥时多次击退孙权的进攻,著名的第一次合肥大战,张辽只有七千余人,面对号称十万的孙权大军,张辽招募八百敢战将士,趁夜对孙权发动突袭,孙权围攻合肥十余日不下,开始撤军,张辽又趁机追击,几乎擒住孙权。张辽一战封神。
张辽是五子中战绩最优异的,而且张辽还是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历史地位在五子中最高。
蜀汉“五虎上将”中谁战绩最强
陈寿最早作《三国志》时,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人并列合为一传,但并未提出五虎上将的概念,同时参考赵云和其他四人地位的差距,故赵云不在讨论之列。
关羽、马超、张飞、黄忠在刘备汉中王大封功臣开始,就属于刘备集团的四大将军了,汉中王刘备分封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四方将军的排位是前、左、右、后。刘备称帝的时候关羽、黄忠皆已死,刘备将大将军之位空缺,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由此可见马超虽然加入刘备集团很晚,但是由于威震西凉且有自己的部曲,所以刘备刻意拉拢,马超地位仅在关羽之后。
马超联合西凉韩遂等人和曹操在凉州血战,但是最终失败,归降刘备后参加了围攻成都、汉中大战诸战役;黄忠随刘备入川战功赫赫,最著名的就是定军山斩杀了曹操的心腹大将夏侯渊,也因此功被刘备破格提拔;张飞随刘备入川攻城略地,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
但是马、张、黄和关羽的战绩比还是逊色不少,因为关羽的襄樊之战太著名了,襄樊之战的规模超过了后来的夷陵之战,关羽北上击败曹仁,围困襄阳、樊城,曹操派于禁带七军精锐三万多人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一度想迁都以避其锐。虽然后来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但是前期“威震华夏”的这个表现很是亮眼。
关羽是蜀汉第一大将,战绩第一,连曹魏集团也公认蜀汉:名将唯羽。关羽还是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
东吴四英杰是指孙吴的四位重要大臣,分别为周瑜、陆逊、鲁肃、吕蒙。他们皆是吴大帝孙权的心腹近臣和孙吴的股肱之臣,先后为孙吴的建立立下了功勋大业。
东吴四英杰都是帅才,而且这里面的周瑜、吕蒙、陆逊都是古代六十四名将,这个阵容是相当豪华的。
四英杰中,周瑜在公元208年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后又率军大破曹仁,攻占南郡,但是周瑜英年早逝在公元210年就病逝年仅36岁。
鲁肃在周瑜逝世后,代替周瑜职务,主张孙刘联盟,追随孙权破皖城后,长期守陆口,参与夺取了长沙三郡;吕蒙子在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后指挥了击败蜀汉名将关羽的战役,为孙吴夺得了荆州,不久病逝,享年42岁。
其实东吴四大都督历史地位最高的是陆逊,三国志将周瑜、鲁肃、吕蒙列为一传,而陆逊是单独立传的,整个三国志臣子单独立传的就两个人一个诸葛亮一个陆逊,陆逊的实际功绩也高于周、鲁、吕三都督。
陆逊早年长期率军对山越作战,达十余年,之后参与了谋夺荆州击杀关羽的战役,公元222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陆逊领兵在夷陵击败了刘备,一举成名,负责主持吴蜀外交相关事宜。公元228年陆逊后又取得对曹魏石亭之战的胜利,孙权称帝后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陆逊主持吴政十余年,公元244年又被拜为丞相,次年去世。终年63岁。
陆逊战绩是四大都督中最高的,同时也是地位最尊崇的一位。
关羽、张辽、陆逊三人都是古代六十四名将,战绩都不错,但是关羽最高统兵不过三万,张辽合肥之战不过七千人后来曹魏增兵张辽升官后其所将之兵也不过二万多人。
而陆逊指挥过不少大规模的战斗,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而且主持过整个东吴军事行动,这一点关羽、张辽是无法比的。
所以五子、五虎、还是四英杰,这里面最优秀的还就是陆逊。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英雄好汉
一吕二赵三典韦,
四关五马六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
二张徐庞甘周魏,
神枪张绣与文颜,
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
打末邓艾与姜维。
三国志13英杰传徐氏剧情
关于这个问题,徐氏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世家之一,家族成员多有才华出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徐庶。以下是三国志13英杰传中徐氏的剧情:
徐庶是徐州人,年轻时以才思敏捷和卓越的学问声名远播。他曾在曹操的府中任职,后来因不满曹操的行事风格而离开。在途中,他遇到了刘备,两人成为了好友。
徐庶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决定帮助他建立自己的势力。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士。徐庶的聪明才智帮助刘备在战争中屡屡取得胜利,一度成为刘备的得力幕僚。
然而,徐庶并不满足于自己在刘备身边的角色,他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家族争取更多的利益。于是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徐庶离开了刘备,投奔了曹操。他利用自己的才智获得了曹操的信任,成为了曹操的谋士。
徐庶在曹操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帮助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然而,他始终心系着刘备,对曹操不太忠诚。在一次战斗中,徐庶趁机离开了曹操,重新回到了刘备身边。
徐庶回到刘备身边后,继续为他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并最终成功夺取了蜀国的。徐庶也因为自己的才能和忠诚而得到了刘备的高度赞赏和重用。
徐庶的智谋和忠诚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备受尊敬的谋士之一。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三国志中的经典之一,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世家子弟的聪明才智和忠诚精神。
三国中为什么只有蜀封五虎上将,而魏吴都没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不仅有蜀国五虎上将,还有曹操的五子良将,东吴的四英将和十二虎臣,此外袁绍还有河北四庭柱等等,不过这当中有是《三国志》正史中记载的,有的是《三国演义》小说演义的,还有我们现代人创造的。
1、蜀国五虎将
此说法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提出的,不过他却是根据《三国志》来的,因为陈寿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传,由此而得。
其实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只封了四位大将,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并没有赵云,不过赵云对于蜀汉集团的贡献可不小,特别是在长坂坡和荆州两救刘禅。在汉中之战时,赵云也有在曹营之中杀得几进几出的优异表现,被刘备称为“子龙一身都是胆”,这部分被罗贯中演义之后用在了长坂坡之战。
马超在西凉时可是闻名天下,潼关之战中差点擒杀曹操,但是归降刘备之后被高高地供起来了,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老将黄忠早年表现平平,临了在定军山一战中斩杀夏侯渊,扬名立万,夏侯渊是蜀汉集团斩杀的曹魏阵营最高级别将领。
关羽和张飞的事迹不用多说,《三国演义》虽有夸张,但两人在正史之中确实被冠以“万人敌”的称谓,而且五人之中,只有关羽、张飞在后世入选武庙(象征武将的历史地位),甚至关羽还成为关圣帝君单独祭祀。
2、曹魏五子良将
这一说法出自《三国志》,指的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陈寿将他们合传,并评论说:“太祖(曹操)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五子良将的说法由此而来。
在曹魏阵营,除了曹操本家的曹仁、曹洪以及夏侯惇、夏侯渊之外,所依仗的领兵大将就是五子良将了,但是五个人的命运各有不同。
五人之中,战绩最高的当属张辽,逍遥津一战,以800人击破孙权10万大军,震惊天下,据说在东吴提张辽的名字能“止夜啼”,张辽也是五人之中唯一一个在后世入选武庙的。
五人之中下场最凄惨的当属于禁,他是曹操最信任的将领,关羽围攻襄樊时曹操命于禁、庞德救援,结果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和庞德全军覆没,庞德不屈而死,于禁选择投降,曹操听到后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后来关羽被东吴擒获,于禁到了东吴,曹丕称帝后孙权将其送回。曹丕表面上嘘寒问暖,却在祭拜曹操时命人摆上庞德被杀,于禁投降的画像,于到之后羞愧而死。
3、东吴四英将和十二虎臣
东吴四英将指的是东吴四任大都督,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在西晋陆机的《辨亡论》中将四人并列,到了宋朝之后开始出现“东吴四英杰”“东吴四英将”的说法。
第一任大都督周瑜,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的不堪,正史之中是一名风度翩翩的儒将,苏东坡说得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最大的功臣就是周瑜,整个刘备集团只是最后在打扫战场时才出来抢夺战果,至于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小说演义。
鲁肃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不如另外三人,但他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在诸葛亮的《隆中对》出来之前,鲁肃就已经为孙权规划好了“三分天下”,不过在他的规划里,是孙权、曹操、刘表三家,并没有刘备,而且孙刘联盟也是鲁肃一手促成的。
吕蒙同样智勇双全,面对刘备集团迟迟不肯归还荆州,他趁着关羽进攻襄樊,白衣渡江,使得关羽败走麦城,还丢掉了性命。以前读《三国演义》时恨死了吕蒙,现在看吕蒙的成长之路,更多的是钦佩。
陆逊是集大成者,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刘备举蜀汉全国之兵入侵东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打得惨败而归,元气大伤,一直到蜀汉灭亡都没能缓过神来,陆逊也一战成名,后来还出任东吴丞相,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在《三国志》中,周瑜、鲁肃、吕蒙合传,陆逊单独一传!
四人之中,除了鲁肃外,其他三人全部入选武庙祭祀。
东吴十二虎臣指的是《三国志》中合传的12人,陈寿称赞他们为“江表之虎臣”,故称东吴十二虎臣。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他们《三国演义》之中均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不过很多都被矮化或者丑化,比如说十二人当中除了陈武是在孙权进攻合肥时战死,董袭出征途中战船倾覆淹死之外,其他十人都是寿终正寝,而在小说之中,夷陵之战中甘宁被沙摩柯射死,潘璋更是被为父报仇的关兴杀死,主要目的还是“挺刘”。
如果从正史来看,东吴武将的质量要略高于曹魏,远胜于蜀汉,特别是关羽、张飞等老将凋零之后。
4、袁绍河北四庭柱
指的是颜良、文丑、高览、张郃,不过这种说法并不是《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的说法,而是普遍出现在当代有关三国的评书之中,比如张国良先生的《评说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这四人都是阵亡,而且都是被蜀汉杀死。
颜良、文丑都是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高览是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张郃则是被蜀军万箭穿心。
不过在正史上,除了高览事迹不详外,其他三人确实都是战死,不过文丑不是关羽杀的,而是死于乱军之中。
其实袁绍帐下最能打的并不是这四人,而是麴义,在早年袁绍与公孙瓒争夺河北的界桥之战中,麴义以八百兵大破公孙瓒两万步兵和一万骑兵,不过由于居功自傲,被袁绍杀了。
最后附上三国时期入选武庙的人员(武庙六十四将):
曹魏:张辽、邓艾
东吴:周瑜、吕蒙、陆逊、陆抗(陆逊儿子)
蜀汉:诸葛亮(武庙十哲之一)、关羽、张飞
晋:杜预、羊祜、王濬。
指挥了火烧连营大破蜀军的东吴都督是谁
三国时期,东吴的四大都督,都是什么结局
东吴人才济济,孙权这人命真好,不过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孙权会用人。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很厉害,可惜前三个都死的早。下面分别说一说。
周瑜,赤壁之战后,周瑜认为刘璋领益州,张鲁经常去侵犯刘璋,正是取益州的好时候。孙权同意他的建议,周瑜返回江陵,准备进攻益州。可惜返回的途中病死了,看来应该是个什么急病吧。死时三十六岁。周瑜两子一女,女儿嫁给太子孙登,长子娶公主,但是早死了。次子周胤,据说品行不太好,犯罪被流放,诸葛瑾等人上书请求孙权赦免他的罪,孙权最终同意赦免,但是他病死了。
鲁肃,四十六岁病故,他有一个遗腹子,结局挺好,“永安中,为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建衡中,假节,迁夏口督。所在严整,有方幹。凤皇三年卒。子睦袭爵,领兵马。”
吕蒙,吕蒙四十二岁得了重病,孙权专门把他拉到内殿医治,还让道士给他做法事续命。不过还是死了。古代医疗手段有限啊!吕蒙子孙结局也好好,“蒙子霸袭爵,与守冢三百家,复田五十抨。霸卒,兄琮袭侯。琮卒,弟睦嗣。”
陆逊,六十三岁卒。因为储位之争的事情,与孙权以及其他东吴大臣产生矛盾,忧愤而死。他的儿子陆抗也是吴国的名将。
我是头条号文史原创作者,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麦地传奇”。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
三国陆逊之死
公元245年,东吴地一代名臣陆逊,死了,准确的说,他是被气死的,《三国志·陆逊传》载: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陆逊(183~245)字伯言,吴郡吴人,本名陆议,世代乃是江东大族,家世显赫,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被誉为“一时英杰”,为孙吴建立三分天下的霸业立下赫赫战功;除此之外他又出将为相,主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大大增强了吴国的国力。他和孙权原本君臣同心、肝胆相照,可是最后卷入立储之战而遭到孙权猜忌,忧愤而死。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誉为孙吴立国之柱石,孙权还将陆逊称为商汤之伊尹、西周之吕尚。这样的一代神将,怎么会死得这么憋屈呢?其中立储之战是个引子,更重要的是陆逊的阶级立场和孙权存在了激烈的,最终没能善终,笔者对此将细细道来。
孙吴立国江东,虽然由孙策、孙权兄弟发扬光大,但追根溯源还是至孙坚一系,其发迹在北方,而他们主要将领和谋士却大多出自江淮和江北。孙氏出身寒门,他们和江东本土士族们的社会身份和文化政治观念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从一开始就是敌对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江东豪强扶植了大量反抗孙权的军事武装,而这些势力遭到了孙权的强势,很多士族举族被灭,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血海深仇。
而陆逊本人也和孙权有私仇,孙策投靠袁术时,曾攻打庐江太守陆康,导致陆康“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陆康的儿子也被贬为郁林太守,抑郁而死。陆逊当时也在庐江,不过陆康为了保存家族实力,战前“遣逊及亲戚还吴”,得以保全性命
虽然陆氏和孙策结仇,可是形势比人强,随着孙吴在江东站稳脚跟,统治逐渐稳固,肩负振兴家族使命的陆逊就不得不投靠孙权来护佑门第。当时吴国深受山越骚扰,陆逊认为山越勾结汉族和曹魏,时常寻机生事,有他们在孙吴就难以安稳发展,实为心腹大患,这一观点与孙权不谋而合。陆逊又趁着费栈的功夫,向孙权提出了“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政策,把俘虏中的精兵补入。这一提议让陆逊借机“得精卒数万人”,陆氏家族得到了一支强大的。
陆逊的军事才能让他领兵打仗时如鱼得水,步步攀升。建安二十四年(219),镇守上流的主帅吕蒙返回京师,吕蒙此时已经患有重疾,他推荐陆逊为大将:“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偷袭并占据荆州后,陆逊被封为镇西将军、封娄侯;第二年,陆逊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又加拜为辅国将军、改封江陵侯;黄龙元年(229),石亭之战大败曹休,拜上将军、右都护。陆逊渐渐成为军事上的领军人物,也标志着孙吴开始“江东化”,为后来党派斗争埋下了伏笔。
虽然江东士族融入了孙吴,可是二者之间的隔阂并没有消除,他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存在强烈分歧。政治上,陆逊为代表的儒学世家出身,向来推崇德政,主张轻徭薄赋、缓刑轻罚。可是孙权对此嗤之以鼻,对陆逊“宽赋息调、薄赋省役”的提议从不采纳,被宋朝文学家叶适评价为:“权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残民以逞,终无毫发爱利之意,自死而后不复振,操术使之然也。”
军事上,作为三分天下的帝王之一,孙权并不满足于割据一隅,而是希望问鼎天下。孙权和陆逊论鲁肃称“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暗示他共谋大业。可惜陆逊志不在此,他心系江东,只想守住这一亩三分地,主张“限江自保”,孙权对此很不满,批评他“自守可陋”。
统治上的巨大矛盾注定了陆逊的悲剧结局。孙权设立的“校事”一职,专门为了加强皇权,极力打击儒臣大夫。赤乌元年(238),当时一个小吏吕壹用法严苛,了许多名士大夫,引起了士族阶层的集体反弹,在群体激愤下,孙权不得不将其处死。“吕壹案”本质上是士大夫阶级和皇权的矛盾激化,陆逊等人因此对孙权公开表示过不满。
对现今皇帝的不满便转嫁为对下一任皇帝的期许,陆逊极力培养太子,把改革愿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可是赤乌四年(241)时,太子孙登突然病死,孙权对陆逊为首的士大夫心怀戒备,怕皇权旁落,所以在立嗣一事上优柔寡断,想扶持鲁王孙霸,造成了“二宫构争”的局面。朝中激烈使孙权对陆逊越来越不满,“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忿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赤乌八年(245),一代名将最终死于宫斗。
陆逊之死直接原因是孙权晚年昏庸、在立储一事上与孙权的观点不和,可根本原因还是孙吴建立起始就有的阶级矛盾。虽然在根基未稳时二者为顾全大局,表面上和睦相处,可这个炸药桶还是在立储时爆发出来,直接导致了陆逊死。陆逊的死也标志着江东大族和孙氏的矛盾浮上水面,孙吴霸权也从此由盛转衰了。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
答案:A;C;A;A;B;C;D;D解析: A;C;A;A;B;C;D;D
版权说明:本文章为浩瀚下载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