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征有哪些影响
- 莫斯科保卫战中,大量德军被活活冻死,在当
- 二战有哪些堪称史诗级的战役(海陆空均可)
- 杀害玛莎·勃洛斯金娜的德国士兵下场如何
- 美国把俄罗斯逼到“墙角”,普京将如何反扑
- 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国打胜了那么多战役,
- 苏联的间谍之王理查德·佐尔格是如何暴露被
- 二战时德国战力第一,为何五个德国师打不过
- 德国陆军元帅莫德尔为什么鲜为人知,没有隆
-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
东征有哪些影响
首先,1.东征(1096—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的
2.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位),中世纪四大拉丁神父之一。他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重压下,另辟战场,发起了东征,重振了教皇的权威。继续推行前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教会教革和教权至上的政策,比起前任取得更大的成功。虽说格列高利七世开始了罗马教廷与德皇长达二世纪的权力之争,但却以死于异乡的悲剧告终,而乌尔班二世终于战胜了德皇支持的敌对势力,最后在罗马站住脚,安然渡过了余生。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他们认为是异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前后共计有九次(有时也将第九次合并为第八次东征的一部分)。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
3.东征的影响,实际上打开了对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东征还使东西方文化与交流增多,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字、代数、航海罗盘、火药和棉纸,都是在东征时期内传到西欧的。
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如西方人开始学会制造燃烧剂、火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针;海军也有新的发展,摇桨战船开始为帆船所取代;轻骑兵的地位与作用得到重视等。
尽管东征给东方和西欧各国生灵涂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但它们对欧洲文明却有着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限于它为欧洲教各王国的内战找到了一个出口。东征使得欧洲大陆走上了一条世界主义的道路,使欧洲人认识到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
莫斯科保卫战中,大量德军被活活冻死,在当
这个问题适合慢慢来聊!
为什么莫斯科保卫战中大量的德军会被活活冻死
大量德国士兵为什么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被活活冻死,难道他们没有穿棉衣?我们知道德国人应该算是世界上最严谨的人了,在做事情上考虑十分周全。
前不久纵横一直在叨叨的油纸包,就是一个例子,德国人在租借青岛期间修建的下水道系统在时隔一百年出现问题后,在附近还能找到用油纸包包裹的崭新配件,虽然事后被证明是乌龙事件,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德国人对得起这份严谨。
在二战中,几乎每一个德国大兵都会背一个不算太轻的铁罐子,这个铁罐子里面装的其实就是一张防毒面具,在整个二战中都很少发生毒气战争,然而,德国士兵却没有一天将他们脱下来,这就是德国士兵的严谨!
尽管,德国人做事这么严谨,在入侵莫斯科的时候,还是因为没有携带棉衣导致大量德军被活活冻死,说起来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莫斯科没有眼泪,只有冻死的尸体,早在1812年拿破仑在巅峰时期入侵俄国的时候,就因为寒冷导致60万大军被打垮,按照道理来说,在入侵苏联的时候不应该不考虑这个问题。
的士兵打到莫斯科为什么会不穿棉衣?
这个锅其实就应该让来背!当时错误的低估计了苏联红军的力量而过分高估了德军的战斗力。
在当时德国的士兵横扫西欧,无往不利,更是将闪电战发挥到极致,当时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在德国闪电战的攻势下不到两个月就投降了。
相比之下,苏联红军的战绩就有点差强人意了,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苏联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攻打弱小的芬兰,最后结果却是损失惨重,尽管获得胜利,但是并没有征服芬兰全境,相反还被芬兰造成重创;在苏德战争开始前的诺门坎战役中,强大的苏联对战二线的日本,虽然苏联也取得了胜利,然而胜的还不是那么明显,尤其是对手还是日本这样让瞧不起的国家。
总而言之,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德军与苏军的战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都让错估了形势,认为苏联根本不堪一击。
在苏德战争前期的巴巴罗萨计划后,德军以风卷残云之势狂扫苏联红军,这一切都认为,拿下莫斯科易如反掌,所以并没有为士兵准备棉衣。
的台风计划没有抵得过莫斯科的寒冷
1941年9月,德军实施“台风”计划,准备在冬季来临之前拿下莫斯科,苏德战争基本就可以告一段落,然而让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苏联红军爆发出极强的抵抗力,尤其是寒冷其实才是莫斯科最大的防卫保障。
这一点,估计当年的拿破仑一定深有体会,天要亡拿破仑,非战之罪也!所谓的天,就是莫斯科的冬天!
在台风行动实施后,天公不作美,在10月中旬就开始下起秋雨,部队间的供给就供不上了,的闪电战核心思想就是,以快打慢,用最快的速度置人于死地。
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德国的台风也刮不起来了,攻打莫斯科的战争一直拖到了冬天,然而战争打的太急,苏联和德国的后勤补给都不充足,尤其是当年冬天天气极其恶劣,当然苏联人能喝伏特加驱寒。
德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时紧急让后勤准备170万套冬装,却已经来不及了,说到底,德军想要打的本来就不是持久战,即使德军能够生产出来,运输也是一个问题,当时直接运输根本没有可能,就连德国的坦克在冬天都打不着火;很多人认为可以空投棉衣,实际上当时空军在极端的恶劣天气下根本无法起飞,而在正常的空投中还无法避免苏军藏在雪地里的防空炮。
因此,这个冬天特别冷,尤其是对穿着单衣的德军士兵而言。
1941年的冬天,在苏德战场上,德军至少有10万士兵冻死或者冻死,对于来说,这是一个极为不愿意听到的消息。
德军为何不去劫掠棉衣来御寒?
德军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尽管德军规定不让士兵抢老百姓的东西,但是德国士兵绝对不是宁肯冻死也抢当地居民的棉衣。
德国要都是好人,世界上根本就不会有两次世界大战。
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在这场战争中,烧杀掠夺什么事干不出来,但是你要想抢苏联老百姓的东西就有点困难了,苏联本身就是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的地区,物资本身就不充足。
德军在波兰境内抢掠了大量的服装,但是到达苏联境内的时候,很多时候连个居民的影子都看不到。
在面对敌人入侵的时候,防守的一方往往会采取更加决绝的来对抗敌人,根本不会允许有任何物资去“资敌”,比如长沙大火,宁肯放火把房子烧了,也不让日本人去抢。
在德军到达莫斯科之前,苏联红军也采取了焦土抗战、坚壁清野的政策,将莫斯科附近能够资敌的物资该转移的转移,不能转移的就地销毁。
所以,德军根本就无法去抢苏联居民的东西,也抢不到!
二战有哪些堪称史诗级的战役(海陆空均可)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莱特湾海战是二战时期堪称史诗级的大海战,也是世界海战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
海战在东西600海里、南北200海里、大约相当于日本1.4倍的莱特湾海域内展开,从10月22日到26日持续激战了四昼夜。日本方面更有四支舰队分别在不同海域一起投入战斗,这些舰队的总兵力为,战舰9艘、航母4艘、重型巡洋舰13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31艘,共达63艘。这相当于当时联合舰队的80%的兵力,也是日本海军集结了全部力量进行的一场事实上的最终决战。
美军方面投入的兵力仅军舰达170艘,包括登陆舰的话约达900艘。这就是史上最大的海战,而且几乎是世界最后的一场大舰队的决战
参加莱特湾海战的不只是海军,仅日本方面还有潜水艇12艘、战机(陆海军共计)716架,美国方面也有战机1280架参战。从这点看,这是陆海空最大规模的真正的综合作战。此外,为了弥补劣势,日军组织和采用了 “特攻队”,以飞机性撞击目标的作战就是从这一海战开始的。
这一作战的目的在于,为了确保日本本土和南方资源供给,阻止美军对作为南北联络重要环节菲律宾的进攻。如果菲律宾落入美军手中,从南方运往日本的石油等战略物资就被阻断。另外,对、冲绳的进攻也就是时间上的问题,继而本土登陆也在短期内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这样的话,特别是作为海军就成为无法展开的空架子了。阻止美军登陆菲律宾成为了决定日本本土的生死决战。因此,为阻止美军的企图,不得不把联合舰队全部投入,即使赌上赔光也要一决胜负了。
结果,日本海军在这场海战中遭受毁灭性打击,以后作战用舰队几乎不复存在。而且,日本本土和南方资源的连接也就此被切断。莱特湾大海战最终以美军大胜而结束!
杀害玛莎·勃洛斯金娜的德国士兵下场如何
苏联女英雄玛莎.勃洛斯金娜被纳粹杀害时年仅17岁,正处于花一样的年纪,但是面对强盗她还是毅然赴死。
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第一次明斯克战役,面对势如破竹的德军,苏联一溃千里,德军几乎占领了白俄罗斯全境。历史证明危难时刻总会有英雄出现,她就像一盏灯指引着人们的方向,而玛莎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
在德军占领明斯克之后,年仅十七岁的玛莎决定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什么。于是她加入了地下活动,她开始秘密照顾红军的伤员,在德军的眼皮底下帮助伤员逃到安全的地方。就这样她成功帮助数百名红军逃脱。
但是上天总是对英雄不公,有人去德军那里告发了玛莎,玛莎也被德军关进了监狱。在狱中,玛莎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信仰,也没有因为酷刑而一名自己的通知,她在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
让我不安的是你在为我担心,没事得,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发誓不会有更糟的事了,请把我的绿上衣和白袜子带来,我要穿着像样的衣服离去。
最终玛莎被德军处以绞刑,实施绞刑的德军士兵是谁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样一个灭绝人性的人,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创作不易,您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美国把俄罗斯逼到“墙角”,普京将如何反扑
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一腔的热忱、单方面的放下戒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可以说是一派天真烂漫。称霸的核心问题不是俄罗斯思想上是否敌对,而是对手是否真的不具备抗衡的实力。
等俄罗斯真的明白山姆在意的只是这点时,俄罗斯是不可能接受再次被肢解、并如同乌克兰那样彻底放弃武装、把自己的命运交由山姆掌控的境地的。然而俄罗斯已处于内部动荡不安、经济几近崩溃、科研力量损失惨重、军事实力也消失大半、昔日的盟友叛得叛、被灭的灭的凶险处境之中。
普京上任以后,迅速的平定了车臣判乱、整顿了国内政经秩序。在盘点剩余军力后再度整军备武,以足以对抗山姆的核武力量为基础,把乌克兰和盟友方向做为重点守护对象。俄罗斯族人占大多数的克里米亚的回归使俄罗斯保住了重要的海上通道。
现在普京目标是力保这个盟友不被山姆攻陷,同时加强了与的同盟关系,联合、及阿拉伯的其它反美势力 ,以核盾牌为后盾与山姆集团针锋相对,誓死守护这普京心中的俄罗斯的最后防线。
经济上俄罗斯面对山姆集团的重重封锁,能打的牌不多,而这才是能够保证俄罗斯在这场必将是旷日持久的保卫战中能否坚持下来的根本。普京必然会在欧洲方向上争取除英法外其它国家的经贸往来;在亚洲方向则尽力搞好与的经贸合作。这点对俄罗斯来说是决定生死的根本问题。
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国打胜了那么多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乃至于欧洲战场上的转折点,都被认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一场战役就能成为整个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呢,为什么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就能够使得横扫天下的纳粹德国元气大伤?
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德战争开战以来,在莫斯科遭遇第一次大规模惨败之后,曾横扫欧洲大陆的德国终于力不从心,的全面进攻计划因此破产。但是显然,骄傲固执的元首绝不甘心失败。
一方面,开始全力在本国和仆从国收集炮灰,集结了200多个师,超过600万的部队。另一方面,又开始变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决定集中兵力,进攻苏联南翼,夺取斯大林格勒和南高加索,在包抄莫斯科的同时,夺取德国最需要的高加索油田。
1942年4月5日,在第41号作战领的要求之下,苏联境内的德国纳粹集结了150万人,约97个师,1600多架飞机,1200多辆坦克,1.7万门火炮,开始对苏联南线战场发动进攻。
斯大林格勒战役示意图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德国就横扫苏联南部,兵锋直逼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作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部经济区的交通战略要道和苏联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地,斯大林格勒绝不容有失。因此,在斯大林“寸步不退”的命令之下,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爆发。
面对90多万进攻的德国,此时的苏联守军只有38个师,这其中还有20个师严重缺编。在这种劣势之下,苏联视死如归,与德国展开了惨烈的厮杀,占据优势的德国一度突入了斯大林格勒的市区,双方开始了惨烈的巷战。
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房屋,每一幢工厂,都反复争夺。而与此同时,离德军只有几百米的工厂,勇敢的工人们依然在冒着炮火坚持生产。例如,“红十月”冶金厂的工人,就是在一边抵抗敌人进攻,一边冒火生产,仅战役最激烈的9月份,他们就制造了200辆坦克,150辆牵引车。
斯大林
工人们甚至经常驾驶着刚刚装配好的坦克直接冲出工厂大门,进入战场与敌人战斗。这样惨烈的巷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德国始终未能彻底占领斯大林格勒。战斗到1942年11月,加上增援部队,德国依然拥有80个师约100万。
但是此时,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苏联已经高达三个方面军,110万人,苏联在人数、装备等诸多方面开始超越对手。尤其是苏联最新装备的一千多门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极为恐怖,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1942年11月19日,终于喘过气来的苏联凭借自己人数、装备、后勤等全方面的优势,开始大举。的苏军不但收复大量失地,还直接将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22个师包围了起来。
苏联红军
虽然尽竭力的搜罗兵力,组成顿河集团军,援救被包围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但是,这些行动都被早有准备的苏联挫败。
与此同时,多次击败德国并给德国带来巨大伤亡的寒冷再次降临,被包围的30万德军(包括仆从国),每天只能获取1/7所需的给养物资,不但伤员大量死亡,许多健康的士兵也因为饥饿和寒冷奄奄一息,被包围的德军已经进入穷途末路。
即便如此,德军依然坚持到了1943年。但是,由于拒绝投降,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1943年2月2日,被包围的德军全部被歼灭,其中,被俘虏的德军有9.1万人,其中包括了24名将军,在战役最后时刻被提升为元帅的保卢斯也在俘虏之列。
斯大林
为什么一场战役就可以让德国元气大伤,乃至已成为苏德战场上的转折点?
第一,斯大林格勒战役,消耗了大量德军最精锐的部队。虽然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依然拥有数以百万计的部队,单单苏德战场上,包括仆从国在内,德国兵力高达520万。但是,此时德国的战斗力比战争初期,却有天壤之别。因为,随着惨烈的战役,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大量德国最精锐、最善战、装备最精良的部队被消耗,最具战斗力的老兵几乎都已战死。
第二,德军的对手,也就是苏联,开始恢复元气。苏联不但在战场上训练中大量英勇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凭借远比德国潜力更为深厚的国力,苏联已经发展至640万人。而这640万的,不仅仅是人数,在大炮、坦克、飞机、后勤补给等多方面,都超越了德国。
巴巴罗萨计划
也就是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之后,已经喘过气来的苏联开始全面超越对手。德国面临的对手,再不是准备不足、战略误判的苏联,而是全面转入战时体制,不但工业实力、人力资源全面超越对手,战争初期不堪一击的,也转变为成了一支在战火中淬炼出的精锐大军。
第三,最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德国最大的损失,并不仅仅是百万人员的伤亡。最重要的是,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并没有达到预先的战略目的,也就是夺取高加索油田,同时切断苏联的能源补给。
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之败,不但使德国伤亡惨重,同时,德国庞大的战争机器,依然饱受能源短缺之苦。不过,即便如此,苏德战场上,一直到战争后期,多数战斗和战役,虽然德国屡屡失败,但就伤亡而言,苏联反而要大于德军。
因此,德国最终失败,就本身而言,甚至可以说一句非战之罪。德军之败,而是由于石油和后勤补给的不足以及严酷的环境所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彻底破灭了德国补上能源短板的可能。自然,德国只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愈发短腿。胜利的希望自然也更加渺茫。
苏联的间谍之王理查德·佐尔格是如何暴露被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侵略东北的战争。苏联担心日军北上,发动对苏战争,因此将佐尔格从上海调往日本。佐尔格的任务,就是了解日本是否会发动对苏战争,如果发动,会在何时,以及战争准备、等等。
佐尔格的父亲是一名德国采矿工程师,母亲是俄罗斯家庭妇女。他出生在阿塞拜疆。父亲和高加索石油公司的合同到期后,佐尔格全家人搬回到柏林。他的一位叔祖父,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参加过一战,并在战争中严重受伤,还丢掉了3根手指头。
大学毕业后,佐尔格受国际的招募前往苏联,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专门的间谍培训后,他以记者身份,被派往多个欧洲国家,收集各国的商业情报。1921年,佐尔格与德国姑娘克里斯蒂亚娜结婚。1924年,佐尔格和克里斯蒂亚娜迁往莫斯科。
但他对苏联的忠诚和热情,最终导致这对夫妻离婚。离婚后,佐尔格继续留在苏联军事情报局。但是很快,他又回到德国,加入了纳粹党。第二年,他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来到上海,并认识了同样为欧美报纸撰稿的美国人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狂热地爱上了他,俩人同居了一段时间。经史沫特莱介绍,他认识了《朝日新闻》驻上海记者尾崎秀实和石井花子。佐尔格将尾崎发展为苏联间谍,却与花子热恋。史沫特莱一气之下,离开上海,去了西安、延安。
佐尔格的纳粹党员身份和记者身份都伪装得十分成功,以致于他第二次离开柏林前往远东时,戈培尔特地出席了欢送他的晚宴。《法兰克福报》是当时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加上德日两国的关系和尾崎的帮助,佐尔格在东京很快建立起了自己的间谍圈。
佐尔格与德国驻日本大使是密友。他的间谍中,有人与近卫内阁的高级官员,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936年,佐尔格给苏联的报告中,就成功地预测日本将于1937年7月入侵。日、德、意《三国同盟协议》的细节、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时间等一些顶级情报,都是佐尔格送给苏联的。
而他弄回去的最有价值、改变了欧战格局的情报是,日本在看得见的将来,不会发起对苏联的战争。这才使得斯大林将部署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18个师、1700辆坦克、1500架战机,调往对德战场,全力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但是佐尔格的活动,还是引起了日本的怀疑。但由于佐尔格是德国人,又是德国驻日大使的好友,日本人不敢轻易动他。他们从外围下手,以不同的理由,逮捕了一批与佐尔格有过联系的人,其中就有佐尔格招募的间谍尾崎秀实。
尾崎受刑不过,供出了佐尔格及圈子里的其他人。得到尾崎被捕的消息后,佐尔格向莫斯科请求,带着花子一起撤出日本。但此时,他已本秘密警察监控,他发出的电报也被截住破译。1941年10月18日,佐尔格在和花子同居的家中被捕。
佐尔格虽然和花子同居,但是并没有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她。好在日本官方也没有为难花子,还允许花子去监狱看佐尔格。佐尔格在非人的折磨面前,承认了自己苏联间谍的身份。但是,苏联方面否认佐尔格为自己工作,并且拒绝了日本用佐尔格交换战俘的提议。
不但如此,苏联方面还逮捕了佐尔格的第二任妻子卡佳,称她是德国间谍,把她送往古拉格集中营。1944年11月,佐尔格在东京鸭巢监狱被秘密绞死。花子最后为佐尔格收尸,限于当时的情况,只能将他草草葬在东京郊外的一个乱坟岗子。
二战结束后,花子重新安葬了佐尔格,并在为他竖的墓碑上刻着“这里躺着的是一位英雄”等字样。花子将佐尔格的金牙齿,打成一个戒指,戴在手上。每年,花子都会去为佐尔格扫墓。2000年,花子死后,她的家人根据她的遗嘱,将她与佐尔格葬在一起。
苏联直到1964年,才正式承认佐尔格的苏联间谍身份,并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2016年,俄国的一个飞弹控制中心,以佐尔格的名字命名。一些俄国人,去日本出差或旅行时,也会到佐尔格的墓前,献上一个花圈。
二战时德国战力第一,为何五个德国师打不过
在1944年底阿登反击战的“巴斯托涅保卫战”中,美军第101空降师死守这座小镇长达一周之久,一直坚持到巴顿将军麾下的第4装甲师到达解围,期间顶住了德军五倍兵力的进攻,该师由此一战而名扬天下,被美国报纸誉为“打不死的巴斯托涅”。
(第5装甲集团军曼陀菲尔将军)
德军垂死挣扎的阿登反击战被盟军称为“突出部战役”,它是酝酿已久的一次作战,几乎就是1940年闪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的小型翻版。试图通过这次反击首先打垮美英盟军,之后再掉头对付苏联,德军几乎所有高级将领都反对实施这次战役,因为这将抽干东线仅有的预备队。
当陆军参谋总长古德里安表示苏军正在准备进攻不应抽走兵力时,勃然大怒:“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最大的虚张声势!这些胡话是谁说的”?他已经接近疯了。
(曼陀菲尔在前线)
巴斯托涅是个仅有4000人口的比利时小镇,但阿登南部地区的公路网却有七条通过此地,因此战略位置非常要命。负责中路进攻的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曼陀菲尔,原以为巴斯托涅守军力量很薄弱,只派出第47装甲军的第26国民掷弹兵师“顺路”去攻占它。
不料艾森豪威尔在战役打响后,紧急派出了盟军总部直属的战略预备队第18空降军(军长李奇微)驰援前线。其中第101空降师增援目标就是巴斯托涅,该师同时指挥被击溃的第28师余部、增援而来的第9装甲师一部和第10装甲师“B”战斗群,总兵力接近一个半整师,德军掷弹兵师因此碰了颗大钉子,进攻未能得手。
(阿登战役中的虎式坦克)
阿登台地使德军无法发挥兵力优势
阿登台地遍布森林和山丘,特殊的地形并不适合于装甲部队的大规模使用,四年前法国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被打个措手不及。而一旦美军主力师卡住要点,德军即便拥有兵力优势也无法形成扇形甚至环形攻击,只能是各师“轮番”攻击。
吕特维茨的第47装甲军全力攻击时也只能一次展开两个师的兵力,虽然累计投入了两个军五个师的部队,但既非五个整师(主要是装甲师兵力不全),也无法一拥而上,而是从“群殴”变成了“单挑”,从开始的轻视到后面逐次增兵的“添油战术”,这些都是兵家之大忌。
(第101空降师麦考利夫准将)
战争末期的德军部队素质已经严重下降
什么是“国民掷弹兵师”呢?1944年7月,下令以陆军后备军部队组建首批30个国民掷弹兵师,主体是伤愈复员的老兵、空军野战师步兵和空军地勤人员、海军步兵以及刚完成训练的新兵,每师10000余人。这几乎就是个大杂烩,虽然战斗意志较为狂热,但作战经验普遍不足,一旦失去军官或军士的指挥,战斗力立马大打折扣,而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编成内的三个军七个师里,有四个都是国民掷弹兵师。
为了迅速完成向安特卫普突破的战役目标,德军装甲部队主力选择绕过了巴斯托涅继续向纵深挺进,等到德军认为必须拿下这个小镇时,可用的坦克数量又已严重不足,仅有装甲教导师的一部配合进攻,绝大部分参战部队都是步兵,难以完成突破任务,而战机则是转瞬即逝。
(在美军后方捣乱的斯科尔内)
德军配合进攻的炮兵和空军力量薄弱
第101空降师已经在法国兰斯休整了两个多月,四个团全部是满编状态,师属炮兵营、第10装甲师“B”战斗群的第420野战炮兵营和原守军第28师的炮兵部队统由代理师长麦考利夫准将指挥,而这个家伙原本就是101师的炮兵指挥官,因此美军在火力上其实一点不吃亏。(“B”战斗群拥有坦克营在内的四营兵力)。
空军更不用说了,整个阿登反击战戈林才拼凑了500架飞机,能够支援第5装甲集团军的更屈指可数,全赖天气恶劣盟军飞机无法出动。而到了12月22日天空放晴,盟军的战斗机、轰炸机和空投给养的运输机遮天蔽日。曼陀菲尔悲哀的回忆道:“从12月22日晚间起,巴斯托涅战局已经逆转,从这以后,投入的部队转为守势,在24日晚上已经看得很清楚,我们的目标是绝对达不到了”。
(美第3集团军冒雪驰援)
美军第3集团军的解围行动迅速而坚决
在西线盟军的所有高级指挥官中,唯一对德军发动有所预判的就是巴顿将军,他在12月16日便通过德军突然的无线电静默和部队调动,判断出德军有可能在卢森堡方向进行,并且因此制定了“应急预案”:一旦事实成立,第3集团军将放弃东进,转弯90度向北驰援。
德军于12月20日完成对巴斯托涅的孤立和包围,而巴顿集团军从12月22日便开始顶风冒雪向北出动,仅用三天时间该集团军第4装甲师已经突破德军防线接近101空降师阵地,期间德军不得不分出兵力去阻击巴顿的部队,进攻巴斯托涅的部队进一步被削弱。
(巴顿到达巴斯托涅)
总体而言,1944年的西线德军已经不再是什么“战力第一”,投入的不足30万反击部队也无法形成兵力优势,装甲部队缺乏燃油不能过多机动,而盟军绝对的空中优势又是坦克的克星,再加上巴斯托涅地形和战斗的特殊性,使德军未能在短时间拔除这个据点,单纯的用“五个师打不过一个空降师”作结论是不恰当的。
巴斯托涅由此成为德军身上一根坚硬的肉中刺,牵制其大量兵力,也威胁着它的补给线路,严重影响了德军推进速度,最终导致了德军阿登反击战的失败。
德国陆军元帅莫德尔为什么鲜为人知,没有隆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人们总会记住胜利者,忘记失败者
莫德尔是二战德国陆军元帅中的一位后起之秀,在德国最后时刻所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华。可那个时候纳粹德国已经可以说是穷途末路,兵败如山倒。莫德尔纵然厉害,屡次重创盟军,但也挡不住历史的潮流,败多胜少。而1945年4月莫德尔兵败,使莫德尔成为了一个暗淡的“失败者”。
反观隆美尔,成名于法国战役,那正是纳粹德国最辉煌的时期,而隆美尔指挥的第七装甲师在法国更是所向睥睨;非洲战役更是打的英军抱头鼠窜,要不是受困于后勤的不足,此战的结果最终如何还真的不可预知。辉煌的战绩,使隆美尔成为了一名耀眼的“胜利者”,而最后的更是使隆美尔保住了晚节。
在一名耀眼的“胜利者”与一个暗淡的“失败者”之间,人们总会记住胜利者,忘记失败者。毕竟,败军之将,不足言勇。
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执行了针对的刺杀行动。而在7·20事件开始前,施陶芬贝格他们暗中串联了很多人,不过尽管有许多军官加盟进来,可是也有许多人犹豫不决。为了计划能够顺利实行,施陶芬贝格决定去见一见隆美尔,希望可以说服隆美尔,并借用他的名头来召集聚拢更多的人加入。不过,隆美尔对于施陶芬贝格的计划态度十分暧昧,没有做出直接赞成,只是说希望事情能够比较顺利。
这次行刺,最终以施陶芬贝格的失败而告终,而隆美尔也受牵连而。这次事件使得,不少人认为隆美尔有反“纳粹”倾向。
而莫德尔在1944年兵败后不愿意投降,于鲁尔森林开枪。在德国三大名将中,除了隆美尔提前被勒令外,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都选择了向盟军投降。
莫德尔这样的表现,不免给人以“纳粹”拥趸的感觉。
基于反法西斯宣传的需要,自然不能多提莫德尔。
进攻总是比防守,更让人印象深刻
足球场上,进攻球员的知名度和身价总是比防守球员高。在战场上其实也有这样,冲锋陷阵比坚守阵地更容易出彩,被人记住。如李广和霍去病,李广坚守边境数十年,终生不得封侯,而霍去病短短几年就封狼居胥,被世人传颂。
莫德尔和隆美尔也是如此。莫德尔被称为“防御大师”,从东线到西线,莫德尔凭借一次次的出色防御,迟滞着盟军的前进的脚步。而隆美尔则是“进攻,进攻,在进攻”。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浩劫,给亚洲、欧洲各国都带来了巨大损失。亚洲战场中民伤亡最多,欧洲战场则是苏联付出牺牲最大。
经过大清洗苏军将领被清除殆尽,苏军在二战前期战斗力很差。在1939年苏芬战争中,苏联表现糟糕;所以认为苏联不堪一击。
于是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启动巴巴罗萨计划,投入500万大军,发动了对苏联的闪电战,企图在短时间内占领苏联。
当时苏联的只有700多万,而且战斗力非常差;所以德军进攻非常顺利,可以说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每次战役,苏军都经常成建制被消灭,被俘人数更是不计其数,在战争初期就有380万士兵被俘,超过了阵亡人数。
心里狂喜,觉得德军胜利在望,征服苏联指日可待。
可是让始料未及的是,后来的苏军像打了鸡血一样勇敢,让德军遭遇挫折,不得不放慢进攻步伐。
更让德国人困惑的是,苏军消灭那么多丝毫不见减少,而且越打越多。
到1942年底,苏联已经损失了1467万。可是到了1943年夏天,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远东和南部边境地区戒备部队,仍然有841万3千人。
这让德国人有点纳闷,难道苏联人像蚯蚓一样,有分段再生功能?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就会觉得一点也不奇怪。
苏联士兵越打越多,主要是苏联人口多。
日本有七千万人口,加上两千万人的朝鲜和七百万的等地早就有了一亿人口了,所以日本战败前有“一亿玉碎”之说。
日本那时候有多少兵力呢?800万左右(一说900万),占人口的十二分之一左右。
德国本土有6000万人口,加上苏台德地区跟其它占领区的德意志人,共有人口8000万,二战时德国一共投入兵力1020万,占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左右。
苏联在1939年统计人口约1.6亿,1939-1940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卡累利阿、波兰东部以后,人口约1.8亿。
按照德国的八分之一的征兵比例,苏联就可以征兵1400万。
一般来说,16到59岁占一个国家总人口百分之六十六左右。苏联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有1.18亿。
而16到59岁这个年龄段,平均每个年龄段的人占比是百分之二左右,苏联每个年龄段的人有470万,扣除一半的女性人数,还有235万左右。
这就是说,只要把征兵年龄提高一岁,再降低一岁,就可以增加470万兵力。
当然,适龄的男子有的身体素质不适合当兵,有的要从事后勤工作,有的则是公务员和教师,适龄男子不会全部投入到战场。
不过只是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苏联只要放宽服兵役的年龄限制,兵员就取之不竭;如果再允许适龄女子当兵,兵员更是遍地都是。事实上苏联当时在征兵的时候,不仅放宽服兵役的年龄限制,也允许女性当兵。
乌克兰学者弗拉迪斯拉夫·格里内维奇是专门研究二战史的,他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叙述了苏联当时征兵的情况。
文章说,在1943年年底,苏联最高统帅就发布了一道紧急指令,命令所有苏军前线部队不受拘束地“利用”各地的人力资源,以补充部队的兵员。
而苏军部队则受到了上级的全权委托,可以有权采取任何措施来确保“动员”的进行。
在1943年9月,苏军收复了顿巴斯地区之后,来不及休整就“动员”12万人入伍;按照规定,当地幸存的15-45岁的男性居民都要全部被编到部队中。
而苏军在收复哈尔科夫以后,也很快就征集了15万名男子当兵。而根据资料记载,这两个地区的居民总数只有100万人,当兵的人占到了人口总数的将近四分之一。
苏联对于被自己吞并的波罗的海三国民众,征兵的时候更是态度坚决。
英国史学家普利特·巴塔在其二战回忆录《巨人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罗的海战事》一书写道:收复波罗的海三国不久,苏军就强行动员当地民众加入苏军。
苏军对于这些同床异梦的人,都非常“照顾”,把他们送上作战一线。这也导致这些人在跟德军交战中,一言不合就投降。
而苏军征收35岁以上的男子当兵,也降低了苏军战斗力,增加了苏军伤亡。因为35岁以上男子尤其是40岁以上男子,体力往往不支,反应能力也慢,在战斗中阵亡的几率也高。
不管怎么说,苏联硬是靠着坚强意志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在大敌当前、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同仇敌忾,全民皆兵,把德军打得晕头转向,溃不成军,最终消灭了不可一世的纳粹,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