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装饰花纹特点
汉朝装饰花纹特点效果图
我的世界刀剑群组金币怎么获得
在我的世界刀剑群组中,金币可以通过多种获得。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打败敌人和探索地牢获得。此外,你还可以通过交易、完成任务和挖掘矿物等获得金币。在游戏中,金币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可以用来购买物品、升级装备和建造建筑等。因此,建议玩家在游戏中多多探索、挖掘和交易,以获得更多的金币,从而更好地享受游戏的乐趣。
牧野弥衣服怎么获得
1. 牧野弥衣服可以通过以下获得。
2. 首先,你可以通过购买的获得牧野弥衣服。
牧野弥是一位虚拟角色,她的衣服可能会在相关的线下活动或者线上商城中出售。
你可以关注她的官方渠道或者相关的社交媒体平台,以获取最新的购买信息。
3. 此外,你也可以通过参加相关活动或者的获得牧野弥衣服。
有时候,牧野弥的粉丝活动或者合作活动会提供机会让你有机会获得她的限量版衣服。
你可以关注她的官方渠道或者加入相关的粉丝社群,以获取这些活动的信息。
4. 最后,你还可以通过二手市场或者交流平台获得牧野弥衣服。
有些人可能会将自己的牧野弥衣服转让或者交换,你可以在相关的二手交易平台或者社交媒体群组中寻找这样的机会。
总之,获得牧野弥衣服的有很多种,你可以通过购买、参加活动或者二手市场来获取她的服装。
记得及时关注她的最新动态,以获取更多的获得途径。
地球上会不会曾经有过人类文明,后来灭绝了
地球上出现过多次人类文明,后来它们都灭绝了。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及的“史前文明”。人类文明在地球上是轮回出现的,果真如此吗?
史前文明
科学家对地球年龄的最佳估计值是45.5亿年,大约在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起源不过是最近300万年前的事情。而人类的文明历史不过1万年。人类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就发展到了今天的程度。
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它和地球的年龄和地球出现生命的时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难道地球长达38亿年的生命历史,只在距现在最近的几百万年才出现了人类?这难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有人会觉得人类文明在地球历史上不止出现过一次。人类文明在地球上已经出现和灭绝了很多次。
人类文明
这种说法科学吗?科学是我们认识宇宙的实践方法。正是因为科学的快速发展,我们人类文明才发展到了今天的高度。一个观点或者结论是否正确,需要大量的证据来验证它。
为什么科学家会认为地球年龄是45.5亿岁。因为科学家通过同位素地质测定法确定了地球年龄。为了测定地球的年龄,科学家就要在地球上寻找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岩石年龄是43.74亿年。后来科学家又通过对来自月球岩石标本和来自太空的陨石的年龄测定,综合得出地球的年龄的最佳估计值为45.5亿岁。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才知道了原来地球已经存在了这么久了啊!
早期的地球
那么地球上的生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物留下的证据。科学家找到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它们存在于大约35亿年前。通过其他的相关研究,地球在38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陆地和海洋。最原始的地球生命可能已经出现了。
同样的道理,地球上会不会曾经有过人类文明?人类文明是不是在地球上反复地出现和灭绝。这种观点能不能成立也需要大量的证据来支持它。那么,有没有真实可靠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观点吗?
三叶虫化石
从生命诞生后的几十亿年以来,地球上出现过无数种类的生物。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灭绝了。例如,三叶虫是一种在距今5.6亿年前就已经出现的海洋节肢动物。它们最大的不过70厘米,最小的只有2毫米。它们在地球上存在了大约3.2亿年的时间,最终在距今2.4亿年前就全部灭绝了。
恐龙化石
它们已经灭绝了2亿多年。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知道它们在地球上存在过,并且还能够复原出它们活着时候的样子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等。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是因为三叶虫虽然全部灭绝了,但是它们的身体却变成了化石留存到了今天。包括恐龙在内的很多已经灭绝的动物也是如此。它们的化石证明了它们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
人类的进化
那么,我们所说的曾经“消失的人类文明呢?”留下化石或者其他的证据了吗?没有吧!身体小的只有2毫米的三叶虫都能留下化石,为什么那些“消失的人类文明”就没有留下证明其存在过的任何蛛丝马迹呢?没有证据,这就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想当然罢了。
如果地球上真的出现过多次人类文明?那怎么会没留下证据呢?这又扯到人类起源的问题上了。为什么科学家认为最早的人类出现于距今300万年以前呢?科学家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还不是因为科学家发现了那个时间段的古人类化石?
远古人类留下的痕迹
人类在漫长的原始时代不光留下了自己的骨骼化石,还留下了大量使用过的石器等工具。这些人类存在过的证据都在距今300万年这个时间段内。科学家没有发现任何和恐龙同时代,甚至和三叶虫同时代的人类存在的证据。
人类在地球上只出现过一次?如果我们看看地球生命进化的进度条后,你就觉得这一点都不奇怪了。
原核生物
前面说过,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大约38亿年前。那时候的生命是最原始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细胞核没有核膜包裹。一直到了距今13亿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细胞核拥有核膜的真核生物。生命只是给自己的细胞核加上一层膜就花费了大约25亿年的时间。
地球生命的进化
在真核生物出现后的距今8亿年,地球上才出现了多细胞生物。距今4.5亿年前,最早的脊椎动物鱼类出现了;距今3.7亿年前,最早两栖动物出现。脊椎动物开始登上陆地;距今3亿年前,爬行动物出现;距今1.45亿年前,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距今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才迎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代。而人类和猿类的共同祖先出现于大约3000万年前。
人类文明不会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时代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生物进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地球上的生命伴随着每一次大灭绝发展到更高版本。人类是目前地球上生命的最高版本。所以,人类不可能会出现在早期的地球上。
古代农耕文明的古人为何打不过游牧民族
我的主业是读《史记》,就《史记》记载的历史素材,进行逻辑分析,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希望能够对现代的生活、事业有所借鉴。
首先这是个伪命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互有胜负,如汉武帝时期、明朝前期等,都是农耕文明战胜了游牧文明,但也有游牧文明战胜农耕文明的时候,如五胡乱华、南北宋末年、元清时期等。只是感觉上农耕文明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分析原因如下:
1、地理环境
游牧文明:主要处于阴山、祁连山以北的区域,差不多就是今天甘肃、内蒙古、外蒙古等区域。温带草原气候,雨水较少,土地不够肥沃,不适合做农业生产。
农耕文明:阴山、祁连山以南区域,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周边,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适合农业生产。
所以对农耕文明来说,即使打赢了游牧文明,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土地不能耕种,民众没有生产技术,不能为国家创造财富,但战争的损耗是非常大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所以农耕文明更多的处于防守,而游牧文明处于进攻状态,打赢了就有财富,打输了也没什么损失,换个地方再来,成本很小,但边际收益很大。
2、生活
游牧文明: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居所,一年四季都在四处晃悠。天太冷,或水草不足的时候,就向南迁移,矛盾就产生了。
农耕文明:以农作物种植为主,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很重要。春天不耕种,秋天就没有收获,来年就没有粮食可以吃。而民以食为天,没吃的就会内乱的。
所以在汉武帝之前,农耕文明基本上只会在冬天发动战争,春夏秋三季都以防守为主。即使到后来,除非紧急情况,否则也不会轻易在春夏秋季发动战争。农耕文明受季节的限制更大。
3、文化思想
游牧文明:社会丛林法则,所谓的狼性文化,进攻型的。
农耕文明:礼教文化,缺乏血性,防守型的。
4、组织形态
游牧文明:以家为单位的血缘关系。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农耕文明:血缘关系为主,地缘关系为辅。征兵的时候,多是一家出一个壮丁,情况允许的情况下,独子是不用从军的。
这也是国民数量决定的,但直接影响到的士气。
5、军事力量对比
游牧文明:马背上的民族,掌握了先进的交通工具,机动性强,数量少,全民皆兵,都熟悉骑射。
农耕文明:数量多,但非专业士兵,多是农师务农,闲时练兵,且多步兵。
骑兵对步兵,专业对业务,差距显而易见。所以农耕文明更重将军们的谋略,重团队精神,而忽视个人的勇猛。
6、后勤供给
游牧文明:没有后勤补给的问题。
农耕文明:后勤补给是个很大的问题,发动一次战争需要准备很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综合以上原因,农耕文明在于游牧文明的时候,更多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不是打不过,而是多数时候不划算,这是个经济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
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
万历十三年,戚继光被贬官后,竟又遭遇丧子之祸,妻子王氏一气之下带着所有家产离他而去,戚继光没想到的,几乎没打过败仗的他,人生的晚年却是“兵败如山倒”。
晚年的戚继光没有官身,也算是孑然一身,他在山东老家写书写了三年,最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能够回到过去,回到戚继光离世的前一刻,看着奄奄一息的戚继光无人相伴,谁敢想象这是那个“征南伐北”的戚家军创始人戚继光?
他的晚年,真的是太凄惨了。
戚继光之幸,是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军政懈怠所造成“边防”漏洞百出的军事环境,东南沿海被骚扰数十年之久,而北方蒙古屡次南侵,长城防御如同虚设,这种局面给了戚继光这种爱国将领很大的空间得以成长,因此戚继光有了与众不同的戚家军。
戚继光之悲,是他所在的时代,大明自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武人地位越来越低,不得不受到文人的管制,而戚继光组建戚家军也好,对抗和蒙古也好,这都是建立在文人“允许”他行动的情况下才做到的,后来戚继光也因为文人的斗争从而被牵连。
在夹缝中求爱国,戚继光在那个最好也最糟糕的时代下成就了自己,也毁掉了自己。
少年四品官,登州戚继光。
戚继光是个不折不扣的“官后代”,与他后来的抗倭好友、忘年交俞大猷一样,他们都是大明关系户,只不过俞大猷的来头没有戚继光的大,俞大猷只是世袭了百户,而戚继光则是世袭了山东登州卫的指挥佥事,这个官职地位很高,在卫中仅次于正三品的指挥使和从三品的指挥同知,乃是正四品武官。
在大明,一个指挥佥事或许算不得什么太大的官,但问题是,戚继光继承这个位置的时候,年仅十六岁。
戚家少年可以年少“得志”,那完全是靠着祖上的功劳,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曾是朱元璋的亲卫,同是濠州人,虽然当时没有被封侯,可到底也算是“淮西勋贵”中的一员,而在洪武十三年大明云南的时候,戚祥牺牲在了战场上,朱元璋感念戚祥的付出,给刺激赐予了一个可以世袭的“明威将军”,并且让戚家人世袭登州卫之职。
而戚继光的父亲在戚继光十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在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戚继光继承了戚家在登州卫的权柄,这才有了他这个十六岁的正四品武官。
若是别的人少年得志,那么很难避免一场“方仲永”般的悲剧,但戚继光却不一样,他的家里并不富裕,从很早以前,戚继光就喜欢看书学习,他的精神世界很不一般,他未曾放弃过学习,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更上一层楼,因此戚继光文读儒书,武练拳脚,为的就是武举能够拔尖。
这个少年的生活与“少年”其实是不沾边的,戚继光在担任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之后,开始管理登州卫的屯田工作,在嘉靖二十五年的时候,戚继光对于大明受到蒙古、侵扰不断的艰难环境有感而发: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一年,他才十八岁,而戚继光也因为大明当时的轮戍从而得以带兵坐镇“九重镇”之一的蓟镇,也是在坐镇蓟镇的时候,戚继光看到了北方蒙古的嚣张跋扈和大明官场应对的软弱,这段经历为他在武举中所创作的策论《备俺答策》打下了事实基础,他二十岁这一年,在蓟镇又发出了如此感叹:
每经霜露时,报国眼常明。
嘉靖二,戚继光在山东家乡的武举试中脱颖而出,其实戚继光这种身份来考这个事,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行政难度都不会太高,于是戚继光着手入京,完成最后的考试。
好巧不巧,嘉靖二,大明和俺答汗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制造“庚戌之变”,纵兵侵略北京,而大明朝廷应对得非常迟钝,只能把武举的学生们召集起来抵御蒙古骑兵,戚继光也参与其中。
也是这一次侵略,让戚继光在心中对大明的北方边患问题有了不得不说的话,因此他的策论便是《备俺答策》,提出了朝廷对蒙古防备之弱以及改善方法,不久后又献上了《御虏方略》,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战斗思想。
策论和方略的相继面世,让朝廷开始重视起戚继光,于是加大了戚继光在保卫京城时的权力,嘉靖三十二年,张居正又推荐进任都指挥佥事,管理山东沿海二十五个卫所的防倭工作,在这个职位上,戚继光磨练了两年,对大明的卫所士兵的纪律、战斗力有了很深的了解,两年后,戚继光正式南下浙江担任参将,防守宁波、台州等地。
正是这段在浙江的经历,戚继光和自己的战友俞大猷建立了深厚的战争情感,而在嘉靖三十五年总督浙江的胡宗宪,则成为了戚继光毕生事业的都一个“忠实支持者”。
戚家号神军,百战几不损。
俞大猷在浙江的时候,也打出了一个“俞家军”的名号,特别是在平定汪直的过程中,俞大猷和戚继光被合称为“俞龙戚虎”,可在戚继光的心里,所谓“俞家军”,也只是一个更强的传统卫所军罢了,他要创造一种新的,从人选到武器,从战术到纪律,都截然不同的。
于是戚继光和胡宗宪深入交流,胡宗宪自然是想平定倭患,对于戚继光的想法给予支持,而胡宗宪则表示,会无条件地给戚继光放权给钱。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明史·戚继光传》
戚继光选兵的办法很是有趣,他没有从什么武举学子中挑人,也没有从将门家庭里挑人,而是在金华、义乌一带,把那些好斗的青壮年集结起来,用“募兵”的办法让他们成为戚家军的一员,说白了,戚继光采取的是“雇佣兵”之法。
为什么要募兵,这大概与戚继光有心“隔绝”卫所那些来油条兵源有关,卫所兵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他们的胳膊和腿不比这些普通青壮年有力气,而是经过多年的糜烂,卫所制度本身的风气就很差,根本难以矫正。
在义乌的时候,戚继光以严格的纪律加紧练兵,在后世足以被人称为“魔鬼训练”的内容在戚家军的身上随处可见,比如戚继光要求这些士兵奔跑一里地而不喘息,随后又增加行军负重,每个士兵身上的负重绝不低于二十五斤,并且还要不断练习奔袭。
之所以要这样练兵,戚继光的想法是组建一个类似于战国时期“魏武卒”一样的全面武装兵,这远远高出平均线的负重,其实是很多卫所兵根本没有的武器。
比如最经典的“狼筅”,这是一种状似长枪,但并不止是长枪那么简单的“长兵”,狼筅的头部有利刃,利刃的四周又是坚韧的竹枝,弯曲锋利程度堪比狼牙,这种武器面对近身的敌人有很强的束缚力和杀伤力,最重要的是,当骑兵来袭时,狼筅只要袭向马脚,骑兵立即会失去优势。
又比如戚家军版本的“滑板鞋”涂塌,涂塌虽然不是轮子结构的滑板鞋,但在满是泥泞的地形中,涂塌却能够如履平地,这让戚家军完全无惧这种恶劣地形。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戚继光所创造出来的“鸳鸯阵”,他以十二人为一队,四队为一哨,四哨为一官,四官为一总组成训练编制,而“十二人”,是戚家军战斗力最强形态的基础单位,这十二人分为三部分,分别有远攻的火器、弓箭手,有进攻的短兵,还有中程牵制防御的狼筅,三个部分互相配合、互相防御。
这种新颖的战斗,堪称“无解”。
所以在戚家军“大放异彩”的嘉靖四十年台州之战中,戚家军对战比自己数量更多的居然做到了“零战损”的奇迹,反观,被戚家军打得肝胆欲裂,纷纷逃窜,形成了一种一边倒的场景。
随后又是经典的“只花了一顿午饭”时间的“花街之战”,戚家军短时间内杀敌数百,逼着大量的跳入瓜邻江中溺亡,戚家军的登场让知道浙江再也不可能是他们的地盘,于是为了避开戚家军,转而继续南下,侵扰福建。
而戚继光怎么可能不知道在想什么,于是继续向胡宗宪要求支持,增设戚家军,戚继光继续练兵,带兵阻击福建沿海的,福建的横屿之战,再次把逼得走投无路,戚继光的“光荣战绩”传回朝廷,可谓是振奋人心。
但也是这个时候,戚继光“依靠”胡宗宪的弊端开始显现,因为嘉靖四十一年,“小阁老”严世蕃被捕下狱,严家,而此前胡宗宪则是“依附”着严嵩才得以方便行事,胡宗宪也跟着,朝中最能支持戚继光的胡宗宪一脉下狱,戚继光也立即被士大夫“有牵连”,戚家军经历第一次危机。
无奈爱国将,慎行自称犬。
这就是大明在土木堡之变后的悲哀局面,武人被朝廷文官束缚了手脚,戚继光在浙江、福建的功劳、战绩朝廷文官看不见,只想着一味地斗争,而胡宗宪期间,明朝廷调任赵炳然巡抚浙江,赵炳然对戚继光很有成见,于是把戚继光此前的海防布置彻底打乱。
新的海防很快露出破绽,使用阴谋打开了兴化府的大门,兴化府被掠夺一空,百姓被俘、被杀,兴化府沦陷,此时形成轰动,朝廷立即让谭纶担任福建巡抚解决兴化府之乱,所幸谭纶信任戚继光,戚继光才带兵收复了兴化。
虽然戚继光逃过了胡宗宪之后的毁灭性灾难,但是戚继光未来的“前景”可见,如果戚继光想要继续扩大自己的战绩,只能再找“靠山”,不然的话,戚继光也许一辈子就得待在这已经没有的东南沿海了。
嘉靖四十三年时,侵扰大明很多年的终于平定,不敢来了,就连都被端了,他们真的害怕戚家军,而戚继光只需要这个功绩,都足以留名青史。
但戚继光的保家卫国之志,根本不可能如此之短浅,戚继光为了让戚家军再次创造奇迹,他找到了张居正。
在嘉靖后期,张居正逐渐走到了大明台前,此时的张居正也刚好在一个很特殊的阶段,以前的张居正觉得正义就是“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可经过了严嵩、徐阶、高拱等人彼此之间的“斗法”,张居正明白了,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首先就要去讨好一些人。
说白了,张居正也需要“靠山”,所以戚继光和张居正的思想是有些不谋而合的。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帝驾崩,明穆宗登基,张居正成为了内阁中的实权人物,而谭纶被明穆宗调回镇守蓟辽,看到蓟辽兵备疏忽、士气低下的谭纶气不打一出来,他上书提议,让戚家军的创始人戚继光回来“调教调教”这些人,朝廷应允。
这也开始了戚继光的“镇北”岁月。
戚继光坐镇长城之地,名义上是修长城,但戚家军怎么可能只修长城,隆庆二年,朵颜部南侵长城,被戚继光击退,随后戚家军便在修长城和抵御蒙古人的日子里过了几年,万历帝登基后,张居正掌控最大实权,让戚继光毫无后顾之忧地北方边境。
所以在万历年初,戚继光打得朵颜部匍匐臣服,戚继光所发明的“人车战术”,其灵活性和当时的杀伤性,可以类比后世热武器时代的坦克加步兵对战争的影响,这让蒙古人束手无策,万历七年,戚继光让戚家军埋下一种名为“自犯钢轮火”的炸药埋伏敌人骑兵,这其实就是地雷,这一招把敌人打得人仰马翻,戚继光坐镇北境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敌人能跨过防线。
但表面的戚继光“神勇无比”,在背后,却不得不展现出另一种“卑微姿态”,他对自己的靠山张居正很是尊敬,一度达到卑微的程度,他给张居正的书信中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若不是真有此事,谁敢想象那个顶天立地的大将军戚继光,那个“封侯非我意”的男子竟然有如此卑微的一面。
之所以要如此卑微,那都是因为大明的环境就是要武将“卑微匍匐”,这才能让文官放心,或许张居正本心不想让戚继光如此卑微,但戚继光又如何敢乱来,他只能按照自己的生存意识来行事。
可不管怎么说,张居正还算对得起戚继光,毕竟张居正掌权期间,全力支持戚继光练兵、造兵,在张居正的心中,其实也是想靠着戚继光把大明的军事推向巅峰的。
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
可惜的是,张居正很快败下阵来,一条鞭变法让张居正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万历帝朱翊钧开始长大,张居正只能卸下权力,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在他去世不久后,朝廷以万历为首的反对派清算张居正。
万历帝只为了消去张居正的烙印,可他手下的文官,却会对张居正“一脉”赶尽杀绝。
戚继光自然被打为张居正一脉,于是在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半年后,戚继光被调往广东,这其实就是架空,就是在摧毁戚继光多年的战果。
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
如果戚继光还年轻,那么他肯定还会找“靠山”,再当掌权者的“门下走狗”,可是他老了,他依附张居正的举动也太出格了,所以他没有转机了,戚继光也认命了,老老实实到广东养老。
戚继光离开坐镇近二十年的北方时候,周围的百姓都哭泣了,陈第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来形容戚继光离职时的场面:
辕门遗爱满幽燕,不见胡尘十六年。
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
一句“不见胡尘十六年”,足以让戚继光名留青史,可戚继光还是抵不过朝廷的人心阴谋。
可戚继光南下了,朝廷的人还是不愿意放过他,当时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在贵州担任总兵,朝廷便又有人“”他们兄弟二人,戚继光和弟弟因此再被罢官,遣返回家,而戚继美不久后去世,这对戚继光的打击极大。
此时的戚继光也已经老了,戚继光和妻子王氏都老了,他们这些年一直都想生下孩子,但孩子却大多数夭折,据清朝的张廷玉所记载,因为王氏发现了戚继光在别处养有妾室,并且已经育有几子,王氏便愤怒暴走,最终把家产都带走,属于是和戚继光“离婚”了。
王氏也是将门之女,在戚继光打仗的时候,王氏多有协助,丝毫不比岳飞的夫人李氏差,但也是这种脾气火爆之人,忍不了戚继光的“背后之举”。
万历十五年,戚继光真的成为了一个“孤寡老人”,但这这也是戚继光这一生最“清静”的时光,他跟晚年政治斗争失败的司马光一样,他也写书,但写的都是兵书,大多数都是对以前《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的补充。
万历十六年,戚继光去世于家中,据说当天戚继光的好友汪道昆听到了鸡悲鸣了三声,预示着这位大明神将的陨落:
“鸡三号,将星陨矣”。
只可惜,大明的朝廷对于戚继光的逝去似乎没有什么波动,比起戚继光,他们的权斗似乎更有趣。
这不是戚继光的悲哀,只是时代的悲哀。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